4006 088 232

(早7:00 - 晚22:00)

意见反馈

  • 1

    ¥1023/工位/月

    房源地址房源地址房源地址房源地址

意见反馈

  • 免费咨询

首页 资讯中心 > WeWork与中国模式的差异

WeWork与中国模式的差异

来源:www.xiaoweifeng.cn 发布时间:2020-07-21 16:21:56

WeWork作为联合办公行业的鼻祖,地位是不可撼动的,现中国内的联合办公品牌,基本都是借鉴过WeWork的发展路程。然而,WeWork的成功模式并不适合复制在中国市场,在它踏入中国市场的这几年里,除了在规模上能称道一番,其他都是惨淡不已。那么,WeWork与中国模式的差异是什么呢?

wework.jpg 

WeWork成长历险记

WeWork顺应共享经济的大潮在经济危机后,在2010年出世的,它在美国房地产市场低迷的情势下以低廉租金签订长期租约后进行装修设计,分租给有需求的自由工作者或企业。同时,WeWork为会员提供完善的增值服务并构建了活跃的用户网络,会员可以在线上平台交流分享,获取不可替代的思想价值与业务联系。

据数据统计分析显示,在2017年的WeWork就拥有120多个空间,遍布美国洛杉矶、英国伦敦、荷兰阿姆斯特丹、德国柏林、加拿大蒙特利尔等,全球会员数超过9万。

201671日,WeWork得到软银的资助下,终于踏入了中国市场,第一家办公室在上海开业;11月上海第二家空间开业,设立为亚洲地区总部;随后陆续在北京、香港、深圳、成都、杭州、武汉等城市设立办公空间,在不到三年时间,在中国的办公空间已经超过70个。 

WeWork与中国模式的差异.jpg

WeWork与中国模式的差异

WeWork的入华为国内本土联合办公企业带来竞争趋紧的信号,然而WeWork的蓬勃发展受益于经济危机时期低廉地价和活跃的社交群体,在中国本土环境下这两项壁垒优势发挥作用的空间有限。但WeWork在国际的广泛布局无疑还是会吸引很多想要“走出去”的企业入驻,但也仅限于此。

在用户群体方面,入华前WeWork的用户群体包括了大量大型企业,世界五百强企业超过50家入驻,如微软、亚马逊、汇丰银行等;入华后,大型企业入驻意愿的差异性较大。

在品牌核心价值方面,入华前WeWork的用户中自由职业者、创业公司高层比例更大,WeWork线上平台为入驻企业提供高效社交价值;入华后,用户多为企业的普通员工,社交属性对于他们只是个可有可无的东西。社群概念也一直是国内联合办公空间诟病最多的一个地方,用卢俊的话来说,就是“鸡肋”。

在发展环境方面,WeWork是诞生于经济危机时期,拿地成本低,且租约签订时间长达20年之久,成本可控程度高;入华后,国内行业已呈现百花齐放之姿,WeWork入华较晚,已错过最佳发展时期,加上它手上并无大量的优质资源,需要和国内企业去抢地盘,所以成本会相对高很多,发展也会相对受阻。